珠海三强机电科技有限公司

年夜饭一道菜, 放倒一家人! 提醒: 这些食物毒性强, 赶快撤下餐桌

发布日期:2024-02-25 08:42    点击次数:194

小雨今年假期跟着国家规定休,大年三十才到家。

父母准备了满满一桌饭菜,其中自然少不了小雨最爱吃的清炒芦瓜。

他们还特地把清炒芦瓜放在饭桌中间,不成想,就是这道不大起眼的菜,当晚就把他们一家人送进了医院。

吃完饭半小时,一家人开始觉得胸闷,但没当回事。吃完饭两个小时,小雨跟弟弟腹痛难忍,奶奶和妈妈开始呕吐。

他们这才意识到可能是食物中毒,却百思不得其解,赶紧呼叫120。

医生告诉她们:是那盘清炒芦瓜出了问题,她们都是葫芦素中毒引起的中毒性肠炎。

平时吃撑了也没事的葫芦瓜,怎么就在年夜饭上出了差错呢?

一、葫芦瓜出现这种情况,千万别吃

普通的葫芦瓜其实很安全,有毒的是发苦的葫芦瓜,这也是放倒小雨一家人的罪魁祸首。

带着苦味的葫芦瓜,算是一种特殊的“品种”,携带了苦味的基因,含有糖甙毒素。

这种毒素高温并不能将其“消毒”,因此煮熟之后仍具有毒性,人体摄入后0.5~7小时后容易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消化道症状。

因此,一旦吃到有苦味的葫芦瓜,保险起见要尽快吐出,不要继续食用。

二、一家五口3次进医院,罪魁祸首竟是常见的它

无独有偶,不久前网上也流传着“奇葩一家人,3次进医院”的离谱遭遇:

1、老爸一杯葡萄酒,让我拉稀倒腿软

该博主说,周末回家,她爸特意让她尝尝他自己酿的葡萄酒,还说啥自己做的干净又卫生。喝了一口,感觉口感和味道还是不错的。结果喝完后,没过多久博主肚子就痛得不行,疯狂跑厕所,拉到都腿软了。最后扶着墙,让老爸打了120把她拉走。

到医院检查,医生说是细菌性肠炎,就是喝葡萄酒感染的。老爸的那一瓶葡萄酒,简直就是细菌的“窝”。

葡萄富含糖类,这玩意细菌最喜欢了,为它们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。而且家庭酿酒,设备有限,消毒很难过关,即使是开水,有些细菌也是不能完全杀灭的,所以自酿葡萄酒,有很大的细菌污染风险。

2、爷爷一盘四季豆,又将我“二进宫”

出院之后,爷爷心疼她,特意给她做了爱吃的清炒四季豆,爷爷不愧是以前在饭店干大厨的,嘎嘣脆好吃。结果第二天,肚子又开始痛了,不停怕厕所,头晕乎乎的,痛得也快和炸开了一样,赶紧又往医院跑。

抽血检查之后,医生说,这是老爷子四季豆没炒熟,导致中毒了。没煮熟的四季豆含有皂素、血细胞凝集素,可以引发腹痛腹泻、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。

别以为不爱吃四季豆就没危险了,医生说大家早上常喝的豆浆,也很容易让人中毒。这是因为豆浆会“假沸腾”,豆浆含有皂甙,煮到80℃左右,就会产生泡沫,看起来像是煮熟了一样。如果喝下假沸腾的豆浆,一样可能会导致中毒。

3、奶奶煮的一锅菇,全家差点一起“躺板板”

好不容易又出了院,奶奶看她被折腾进了两次医院,又特意做了一个蘑菇火锅,给她补补。全家人吃了火锅之后,都很开心,然后跳起了舞。

结果神奇的是,第二天醒来,她居然又在医院了。医生说,我这次是野生菌中毒。和之前两次经历不同的是,她们一家人整整齐齐地都躺在了医院里。

这是很多野生菌都是有毒的,据官方统计,仅2018年,全国就有276起蘑菇中毒案件,其中22人死亡,769人中毒。

所以,千万不要随便吃野生菌。

三、不想吃到“夺命菜”,4种食物要拒绝

饭菜要彻底熟食才安全,来源不明的食物,最好不吃,以下4种菜也很危险:

1、来历不明、不熟悉、奇怪鲜艳的海鲜

越是美丽的东西,越是危险,这句话也适用于海鲜。比如蓝环章鱼,外表艳丽,有蓝色的环。但是其墨汁毒性极强,受到攻击时喷出的墨汁,可以让一个成年人在几分钟就死亡。

即使把蓝环章鱼做熟了,毒性也是存在的,中毒之后,无药可解,只能靠呼吸机续命。

2、过度泡发的木耳、薯类等

木耳最好现泡现吃,不要泡发超过2小时。因为长期泡发的木耳,可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,产生“椰毒假单胞菌”的致病菌,其含有米酵菌酸。

少量摄入,可能会引起腹痛腹泻、恶心呕吐等轻度中毒症状,如果大量摄入,可能会引起血尿、抽搐、器官衰竭等严重后果。

此外,马铃薯粉丝、甘薯面粉等薯类,河粉、粿条、湿米粉等谷类发酵制品泡发时间过长,也同样有风险。

3、发芽的食材

发芽的土豆,可能会产生龙葵碱,人体食用后,可能会导致中毒。花生发芽,芽虽然没有毒,但是芽会破坏花生的外壳,使得花生更容易受到霉菌污染,不建议食用。

4、新鲜黄花菜

新鲜的黄花菜食用后可能会产生腹痛腹泻、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,这是因为新鲜的黄花菜含有毒性物质生物碱,一个成年人吃上一到二两,就可能会中毒。

民以食为天,食以安为先。每年食物中毒的事件都高发,小九希望大家都能多了解食物安全知识,少吃陌生的食物,以及不煮熟的食物。

既要过个平安年,更要过个健康年!

参考资料:

[1]《一道菜放倒一家人!这五类食物最易引起中毒,一定要小心!》.健康时报.2022-09-19


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